您现在的位置是:每日焦点网 > 娱乐

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,千年来难解,却被2位农民无意之间解开

每日焦点网2025-04-05 07:47:53【娱乐】95人已围观

简介
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前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,其一生跌宕起伏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即便是离世后,她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比如,她的陵墓前矗立石碑,却没有镌刻任何文字;又如,那
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前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,其一生跌宕起伏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即便是离世后,她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比如,她的陵墓前矗立石碑,却没有镌刻任何文字;又如,那六十一尊失去头颅的石像。埋藏于田间地头的石刻头像1971年深秋时节,在陕西省乾县的一个村庄里,两个普通农民意外经历了一场考古奇遇。那天傍晚,两个村民正在田间辛勤劳作。眼看着天色渐晚了,两人一边挥着锄头干活,一边商量着要准备收工回家了。可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,一位村民突然挖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。在地里刨出石头,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。于是他把锄头往旁边挪了挪,想把石头挖出来。可是一锄头下去,仍然是一声闷响。“这石头可真不小!”不仅个头大,而且形状也有些奇特。两人这才觉得有些奇怪,于是赶紧合力把大石头给挖出来。等到彻底从土里刨出来,大石头在地上翻了个面。而后,一张人脸就毫无征兆的出现在了两人眼前。两位村民都吓了一跳,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普通的石头,而是一颗造型别致、栩栩如生的石刻人头。两位村民所在的村子,正在乾陵脚下,自然就联想到了这座陵寝。乾陵的石刻群雕天下闻名,这个石刻头像,会不会就出自那里呢?为弄清石像的来历,两人急忙喊了人来帮忙,带着石像赶往县里的文管会。负责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,一见到这石像,顿时激动不已。凭借经验,他认为这尊石刻头像,很有可能就是乾陵那六十一座石像遗落的头部。第二天早上,文管会的专家立刻带着石刻头像来到了无头石像前。通过仔细比对无头石像颈部的断裂痕迹,专家最终确认,这颗石刻头像与其中一座石像颈部断痕完全吻合。这尊石像高约一米七,其上的发髻与八字胡须,是很明显的异域形象。这六十一尊石像究竟是为何而修建?它们的头为何全部消失?又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呢?充满神秘的乾陵乾陵,坐落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梁山之上,是唐代帝王陵墓中的璀璨明珠。乾陵在高宗驾崩后始建,历经二十三载春秋竣工。穿越千年时光,如今是关中十八陵中最为完好的遗迹。依山势而建的乾陵,尽显皇家气派与威严,象征着无上权力。在众多帝王陵墓中,乾陵可谓独树一帜:它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唯一女帝武则天的合葬之所,是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合葬陵”。陵园布局仿照唐长安城,圆锥形石山作为墓冢,前方建有献殿,以供祭祀。献殿前,石狮、石人、石碑、石马等大型石刻排列整齐,仿佛一座盛唐石刻艺术的展览馆。乾陵内藏珍宝无数,秘密重重,被誉为“世界第九奇迹”。金银珠宝,令人无数寻宝者垂涎;而其中暗藏的文史秘轶,则驱使着众多学者文人苦苦追寻。其中最为神秘的,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那六十一尊石人像。这些石像矗立在朱雀门外阙楼遗址的北方,东西两侧总共有六十一尊,其中东侧二十九尊,西侧三十二尊。石人排列整齐,均为圆雕,大小与真人相仿,身高介于1.55至1.75米之间。大多数石人身着圆领紧袖的武士袍,有的右衽有的左衽;双手拢袖呈抱笏状或置于胸前,腰间束带,脚踩长靴。每尊石人背后,都镌刻着其族裔、官职、姓名、爵位及所属国家等信息。然而,历经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,这些文字大多已难以辨认。最奇怪的是,这些石像全都没有头,引起了史学界的激烈讨论。六十一蕃臣像乾陵自唐代建成以来,其确切位置和名称便一直为历代史书所记载。如《新唐书》、《旧唐书》及《资治通鉴》等典籍,均详细描述了乾陵的建造与构造。然而,唐朝覆灭后的动荡时期,乾陵屡遭劫难。尤其是在五代十国、宋金交战及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中,受损尤为严重。但得益于其“依山为陵”的独特设计,乾陵的主墓室始终安然无恙,未被盗掘。进入清代,不少文人学者开始重新探访乾陵。他们对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察,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。同时,清代的地方志也详细记录了乾陵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状况。20世纪初,西方考古学家涌入中国,对乾陵地区进行了考察。但因时局不稳,未能开展深入研究。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。1958年,陕西省文物部门首次对乾陵及其周边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。确认乾陵地面建筑保存状况良好,主要石刻如“无字碑”及六十一尊石像等依然屹立。而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与数次大动荡之中,那六十一尊石像的头部却一直没有出现过。因此有部分学者推测,这些石像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雕刻头部。可能仅仅只是作为藩属国臣服于唐王朝的一种象征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石像只有身体部分采用坚硬石材雕刻。而为了能更精细地展示面部细节,头部可能使用了木材或其他易腐材料。直到1971年,两位农民意外挖出了一颗石像头部。这一发现,首次确认了“六十一尊无头石像”曾有完整头部,也就推翻了此前的许多推测。1972年,为了妥善保护与展示乾陵的珍贵文物,政府在乾陵遗址周边建起了乾陵博物馆。馆内精心保存并展出了一系列石刻、文物等重要的考古发现。关于那些石像缺失的头部,考古学界后来普遍认为,这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与人为破坏所致。或许是在唐朝覆灭后的某次叛乱中,出于政治报复或仇恨情绪,藩属国对石像进行了破坏。也有可能是在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中,乾陵屡遭洗劫,石像的头部在这一过程中被盗或被砍毁。这六十一尊石像,原是唐代各藩属国的使臣形象。当时的唐朝,作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之一,疆域辽阔、文化昌盛,与众多国家和民族建立了外交与贸易联系。景龙初年,唐中宗在乾陵刻立了藩臣石像,以此来颂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功绩与威望。来自中亚、西亚、高丽、日本、吐蕃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使节与贵族,身着各自民族的服饰,姿态庄重而严肃。这些石像皆以真实人物为蓝本,生动展现了唐朝“天可汗”统治下的影响力。参考资料[1]陈晔.乾陵六十一尊石刻群像探因[J].碑林集刊,2003,(00):76-79.[2]张鸿杰.乾陵“六十一藩臣像”衔名订补[J].咸阳师范学院学报,2003,(03):8-11.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95)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